专升本《医学综合外科学》第一章知识点总结(2)
专升本《医学综合外科学》第一章知识点总结(2)
外科病人水、钠、钾代谢的异常
一、水、钠代谢失调
(一)等渗性脱水
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型缺水,是指水与钠内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成比例丢失,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,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。它造成细胞外液量(包括循环血量)的迅速减少。
1.病因常见的有:
(1)消化液的急性丧失:如大量呕吐、肠瘘等;
(2)体液丧失: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,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、肠梗阻、烧伤等。
2.临床表现病人有尿少、厌食、恶心、乏力等,但不口渴;舌干燥,眼球下陷,皮肤干燥、松弛。短期内体液的丧失达到体重的5%,即丧失细胞外液的25%时,病人出现脉搏细速、肢端湿冷、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。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%~7%时(相当于丧失细胞外液的30%~35%),休克的表现更严重。常伴代谢性酸中毒。
3.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,可分为:
(1)轻度:失液量为体重的2%~3%,患者仅有缺水症状(口渴、尿少)和缺钠症状(乏力、食欲降低)
(2)中度:失液量为体重的4%~6%,上述症状加重,并出现体征,如口唇干燥、眼窝下陷、皮肤弹性差、浅静脉充盈不良、脉速等;
(3)重度:失液量超过体重的7%,除上述症状、体征进一步加重外,尚有休克(血压下降)与神经精神症状(如狂躁、谵妄、抽搐或昏睡、昏迷等)。
4.治疗等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,首要的是要防治原发疾病。治疗时应输人偏低渗的溶液, 补液量中5%GNS和10%GS宜各一半, 交替静滴。
(二)低渗性脱水
又称继发性缺水或慢性缺水。水和钠同时缺失,但缺水少于失钠,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,水向细胞内转移,引起细胞内水增多和细胞外液减少,细胞内、外液均呈低渗。
1.病因临床上低渗性缺水的主要原因有:
(1)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丧失:如反复呕吐、胃肠道长期吸引或慢性肠梗阻;
(2)大创面慢性渗液;
(3)肾排出水和钠过多:例如应用排钠利尿剂时,未注意补给适量的钠盐,以致体内缺钠相对多于缺水。
2.临床表现随缺钠的程度不同而不同。常见的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,如乏力、食欲降低、直立性晕倒、脉搏快、血压下降等;组织间液容量不足,如皮肤弹性差、眼窝下陷、舌沟增多等。根据缺钠程度,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:
(1)轻度缺钠:病人感疲乏、头晕、手足麻木,口渴不明显。尿中Na*减少。血清钠在135mmol/L以下, 每公斤体重缺氯化钠0.5g。
(2)中度缺钠;除上述症状外,尚有恶心、呕吐,脉搏细速,血压不稳定或下降,脉压变小,浅静脉萎陷, 视力模糊, 站立性晕倒。尿量少, 尿中几乎不含钠和氯。血清Na*在130mol/L以下,每公斤体重缺氯化钠0.5~0.75g。
(3)重度缺钠:病人神志不清,肌痉挛性抽痛,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;出现木僵,甚至昏迷。常发生休克。血清Na*在120mol/L以下, 每公斤体重缺氯化钠0.75~1.25g。
3.诊断根据病人有上述特点的体液丧失病史和临床表现,可初步做出低渗性缺水的诊断。进一步可作:
(1)尿Na*、Cl测定,常有明显减少。
(2)血清钠测定。
(3)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量、红细胞压积、血尿素均有增高,而尿比重常在1.010以下。
4.治疗
(1)去除病因。
(2)轻度缺钠:如病人能口服,尽量口服。及观察病人表现,再决定进一步治疗。
(3)中度缺钠:按缺钠程度补给输液量。补钠原则是先给丢失量的一半,复测血钠变化,
(4)重度缺钠:已出现休克者,先补足血容量,改善微循环的灌注以后,根据病情补给高渗盐水,公式计算补钠盐量;同时监测血气,Na*、K*、Cl;同时纠正酸中毒。需补充NaCl(g) =(血钠正常值-测得值) x体重x 0.6(女性则乘以0.5) 。
(三)高渗性脱水
又称原发性缺水,水和钠同时缺失,缺水多于缺钠,细胞外液高渗,引起细胞内水向外移出,造成细胞内脱水,亦称高钠血症。
1.病因
(1)摄入水分不够,如食管癌的吞咽困难,重危病人的给水不足,静脉注射大量高渗盐水溶液等。
(2)水分丧失过多,如大量出汗、大面积烧伤、气管切开、胸腹部手术长时间暴露及糖尿病昏迷等。
2.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口渴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所致的尿少,尿比重高等。一般将高渗性缺水分为三度:
(1)轻度缺水:除口渴外,无其他症状。缺水量为体重的2%~4%。
(2)中度缺水:极度口渴。乏力、尿少和尿比重增高。唇舌干燥,皮肤弹性差,眼窝凹陷。常出现烦躁。缺水量为体重的4%~6%。
(3)重度缺水:除上述症状外,出现躁狂、幻觉、谵妄,神志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。缺水量超过体重的6%。
3.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可做出高渗性缺水的诊断。进一步可作实验室检查:
(1)尿比重高;
(2) 血清钠超过150mol/L;
(3)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轻度增高。
4.治疗
(1)去除病因。
(2)给5%葡萄糖及低渗盐液(0.45%氯化钠溶液)纠正高渗缺水。
(3)根据血Na*上升值计算:补水量(ml)=(血Na*测得值-血Na*正常值)×体重
4。计算量先补一半,余额次日补给。另外应补加日需要量2000ml。注意因缺水与缺钠同时存在,虽然Na*测得值升高,但因血液浓缩,体内总钠量实际上仍有减少,故补水时应适当补钠。
(4)如尿量>40ml/h还应补钾。
(5)有酸中毒存在,也应纠正。
(四)水中毒
指机体摄人或输人水过多,以致水在体内潴留,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,称“水中毒”或稀释性低钠血症。
1.病因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情况下,摄人水过多或输液量过多,肾脏不能有效排出水分,水在体内蓄积,导致水中毒。
2.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水中毒。
(1)急性水中毒:由于水向细胞内转移,使细胞内、外液量增多,脑细胞水肿可造成颅内压增高症状。如头痛、失语、精神错乱、定向力失常、嗜睡、躁动、谵妄甚至昏迷。进一步发展,则可能发生脑疝。
(2)慢性水中毒:可由软弱无力、恶心呕吐及嗜睡等,体重增加。症状不明显,往往被原发疾病的症状所掩盖。
3.诊断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多可诊断。实验室: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量、红细胞比容、血浆蛋白均有降低,血清钠、氯也降低。
4.防治预防重于治疗。对于肾功能不全和易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者,应严格掌握人水量,预防水中毒发生。轻度病人,停止摄人水分。严重水中毒病人,立即禁水,应用利尿剂(一般用20%甘露醇或25%山梨醇0.2L)静脉快速滴注。对少尿和无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,不宜使用利尿剂,除停止水分摄人外,可采用人工透析的方法。
二、钾代谢异常
(一)低钾血症
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.5~5.5mmol/L, 低于3.5mmol/L表示有低钾血症。
1.常见原因
(1)长期进食不足。
(2)应用速尿、利尿酸等利尿剂,肾小管性酸中毒,以及盐皮质激素过多,使钾从肾排出过多。
(3)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。
(4)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。
(5)呕吐、持续胃肠减压、禁食、肠瘘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等,钾从肾外途径丧失。
2.临床表现钾与能量代谢关系密切,缺少时将引起神经-肌肉应激性降低和心功能障碍。最早表现为肌无力,一般先出现四肢肌软弱无力,以后延及躯干和呼吸肌;有时可有吞咽困难。更后可有软瘫、腱反射减退或消失;病人可有腹胀(胃肠平滑肌麻痹);心脏受累可有第一心音低钝,心律失常、出现异位兴奋灶,心电图早期T波变平或倒置,继而S-T段降低、QT间期延长,若发现U波,则有确诊价值;病人表情淡漠、定向力丧失,重者昏迷;低血钾时,因K*由细胞内代偿性移出细胞外,而H*则进人细胞内,故常合并碱中毒;另一方面为了保存K*,肾主要以H*换Na*,又可出现反常性酸性尿。
3.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及血清K*测定来确定诊断。血清K*常低于正常,但缺水时因血液浓缩,血清K*的降低可不明显,缺水纠正后即可出现明显低钾血症。
4.治疗治疗原则:应控制原发病,保护肾功能并合理补K^
第四篇外科学
(1)由于豆、菜、果、蛋、肉及主食中含钾丰富,纠正低钾血症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恢复病人
(2)不能进食的病人宜静脉滴人氯化钾(切忌静脉推注),遵循以下原则:浓度不过高(<0.3%) ; 滴速不过快(<80滴/min) ; 补钾不过量(一般<10%氯化钾40~60ml/日) ; 用钾不过早(成人尿量>40ml/小时时再用)。另外,血清钾过低,随时都能发生室颤,要及早使血清钾提高到3molL(在心电图监护下, 滴速酌情加快, 浓度可达0.5%) ; 而全身性缺钾较重者,仍以逐步补充为宜。
(3)完全纠正病人低钾血症需较长时间,病人能口服后,可服钾盐。
(二)高钾血症
血清钾超过5.5mol/L时, 即称高钾血症。
1.原因
(1)摄入过多:静脉补钾超量、过快、过浓、过早;大量输人库存血;组织损伤等。
(2)排出减少:多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。
(3)细胞内的分布异常:如酸中毒、应用琥珀酰胆碱等。
2.临床表现
(1)四肢乏力,重者软瘫(先躯干后肢体)、呼吸肌麻痹而窒息。
(2)刺激神经末梢,导致血管收缩,引起类似缺血的症状如全身麻木感、手指苍白及厥冷等。
(3)心跳弱慢而不规则,心肌可能停搏于舒张期而突然死亡。
3.诊断主要依据病史、血清钾测定、心电图显示高尖T波等。
4.治疗
(1)停止给一切带有钾的药物或溶液,尽量不食含钾较高的食物。
(2)降低血清钾浓度:如静脉滴入5%碳酸氢钠溶液;静脉滴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和复方氨基酸。血清钾进行性升高,可用钠型离子交换树脂。
(3)透析疗法: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。
本文标签:河南成考 医学综合 专升本《医学综合外科学》第一章知识点总结(2)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(http://www.crgk.ha.cn)
《河南成人高考网》免责声明
1、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,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考试信息以省考试局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2、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邮箱:812379481@qq.com。